94岁老人领衔千名演员参与 千年民俗“串黄河” 二十年后再惊艳

2018/3/3 10:52:09   来源:威海新闻网    

  2日傍晚,文登区高村镇北邢家村东广场灯火通明,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大家期待着20多年未曾表演的“串黄河”惊艳一刻早点到来。

昨晚,高村镇北邢家村东广场灯火通明,人山人海,“串黄河”正在此精彩上演。

  “串黄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次“串黄河”活动顾问、今年94岁的邢德海老人早早来到“九曲黄河阵”前,他要在里面表演丑婿迎亲。

老伴帮邢德海化妆。

  放眼望去,19×19共361根竹竿做桩,等距竖立,用绳子界开,左三城,右三城,共12阵,阵阵相通。有的桩上绑着将萝卜挖空后做成的油灯,有的则绑着小彩灯和红灯笼。阵外,来自周边30多个村的超千名演员正翘首以待。望着眼前的一切,持续忙了近10天的邢德海老人开心地笑着,脸上流露着满满的幸福。

  18时,“串黄河”表演正式开始。工作人员把油灯逐一点亮,接着,通电的小彩灯和红灯笼全部亮起。随后,美丽的烟花腾空而起,激昂的锣鼓敲起来。

一起热热身。

  烟花就是命令。舞龙队、秧歌队、高跷队、跑旱船的、耍毛驴的、耍狮子的依次从入口入阵,开始精彩的串阵表演。灯海中,他们载歌载舞,忽东忽西,忽南忽北,虽屈曲回环,却有条不紊,场面引人入胜,令人惊叹。

  场外,手机如林,快门声响个不停,人们争相把每个精彩瞬间留下。“太震撼了,真没想到老家还有这么美的民俗。”特意从经区赶回来看“串黄河”的赛先生激动地说。

  19时30分,“串黄河”表演在人们的依依不舍中结束。

 

  高区的于先生表示,他几乎是全程都在惊讶中看完了“串黄河”表演,“太精彩了!真希望这样极具威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能继续办下去。”

  在拥挤的人群中,持续表演了一个半小时的邢德海老人静静地歇着,脸上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他说,这个年纪也表演不了几次了,好在已经将“串黄河”传给57岁的小儿子邢延朋。

  相关新闻

  高村镇:让“串黄河”恒久流传

  2013年5月7日,“串黄河”被列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好“串黄河”这一民间艺术,文登区投资建立高村“串黄河”培训基地,购置各类器械,整合历史资料,切实做好传承人的培养、培训工作。

  文登区高村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串黄河”历经千余年发展流传至今,它传承着中华古老的黄河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四邻八乡的团结,是值得永远传承下去的一种民间游艺形式。今后,一定让“串黄河”在文登大地上恒久流传,让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变得更壮观、更好看。

  延伸阅读

  “串黄河”的由来

  “串黄河”是在文登流传千余年的民间大型传统秧歌游戏,又称“九曲黄河阵”,也有“黄河八卦阵”和“六城黄河阵”的叫法。相传,它是根据古代军事演练阵法而转化来的一种表演形式,主要分布在高村镇、葛家镇、泽头镇、文登营镇等,其中高村镇北邢家、中邢家、南邢家等村是具有代表性的举办地。

  “九曲黄河阵”通常以19×19根草把为桩,桩上放有大碗油灯(或将萝卜挖空盛油),桩距5尺或7尺,等距竖立,用绳子界开,左三城,右三城,共12阵361盏灯。阵阵相通,占地约二三亩,阵前扎彩坊或扎城门楼,阵中间搭建高台,并在上面悬灯插旗。

  表演前,先由主持人号令全场点灯,随着烟花燃起,鼓乐齐鸣,舞龙队、秧歌队、高跷队、跑旱船、耍毛驴、耍狮子等开始串阵。拦绳内为甬路,左进右出。串阵队伍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屈曲回环,川流不息,场面壮观,引人入胜。整个表演过程需两个小时。表演中,如果有的队不沿甬路行进或串过阵或重复路线,得从拦绳下过去,称之为“钻狗洞”。

  “串黄河”采用民间口传手授、师徒传承等方式世代相传。本代传人是高村镇北邢家村的邢德海,生于1924年的他,从1949年前后就一直参与组织“串黄河”活动,并亲自上阵,经验丰富。

  因受场地及人员等的限制,“串黄河”已有20余年没举办了。(记者 沈道远 于启波 薛航)

编辑:王翼莉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