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威海市图书借阅量较上年相比增长27%

2018/2/6 9:11:44   来源:威海新闻网    

  城市书房11家,最美阅读空间100个……去年以来,我市立足市民文化需求,打造多样化“阅读阵地”,一系列新型阅读空间应运而生,全民阅读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图书借阅量较上一年增幅达27%,全民阅读的风尚盎然兴起。

市民在城市书房内读书。 资料片

  11家城市书房

  接待人次已突破50万

  “唰唰唰……”1月30日上午,在城市书房环翠楼分馆,市民徐爱英刚刚读到一段美文,正急切地在本子上做笔记。“这段写得太好了,我忍不住想自己抄写一遍,回去再读给孙女听。”徐爱英说,自己年轻时就有做笔记的习惯,到现在已经坚持了40多年。以前的图书馆离家比较远,岁数大了出门不方便。自打家门口开了城市书房,读书就方便多了。

  据市图书馆统计数据显示,自2017年4月以来,我市已陆续开放11家城市书房,截至目前,接待人次已突破50万。2017年市图书馆总流通图书册次为110万余册,比2016年增长27%。与此同时,持证读者的数量由2016年底的6万余名,猛增至2017年底的12.4万。“2018年我市还将新建城市书房8处、共享图书柜25处,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书香威海’建设。”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鲜明的数字展示着近一年来可喜的阅读成果。而全民阅读推广计划、惠民文化阅读季、“阅宝起航”计划等多样化的阅读工程,也持续激发着市民的阅读热情。

  去年7月,我市启动首届文化惠民季,在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数以百万计的“文化大礼包”席卷全城。“惠民文化消费券的发放,为市民带来不少实惠。以我们书店为例,使用消费券买书可以享受折上折,就连销售淡季,前来购书市民也明显增多。”威海京威书店相关负责人说。

  “大阅读”工程推进

  掀起校园“阅读热”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言……”1月30日上午,环翠区统一路小学五年级一班的教室里,李俊儒正在为大家背诵《弟子规》。

  今年只有10岁的他,《论语》《三字经》《弟子规》早已烂熟于心。“现在学校处处都有图书角、鸟巢书屋,在这种环境下,我渐渐爱上了阅读。”李俊儒说,除了坚持看中国古典书籍,每天在爸妈的陪伴下坚持诵读英文经典《仲夏夜之梦》。

  让李俊儒受益的正是我市中小学“图书馆式”学校建设和师生“大阅读”工程。作为培养阅读、推广阅读的主战场,全市各大中小学不断发挥优势引领作用,为全民阅读添了一把“火”。

  “阅读要从娃娃抓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去年10月,《威海市中小学建设“图书馆式”学校和师生“大阅读”工程的实施方案》对外发行,“大阅读”工程在市中小学全面铺开,以点带面,掀起“阅读热”。

  多元化布局

  开启别样“阅读盛会”

  我市还不断拓展新兴的阅读形式,在多元化的布局中,读书会、亲子共读、朗读者活动等形式以日益丰富的面貌,为市民带来一场又一场的“阅读盛会”。

  “比林斯这一章节都看完了没有,一会我可有好多问题要考考你们。”1月26日晚,城市书房鲸园分馆里,激烈的讨论打破往日书房的宁静。

  这群正在讨论的小客人就是开心豆读书演讲沙龙的小朋友们。他们每周五晚相约在此,共同讨论书籍精彩片段与内容。

  沙龙发起人李兴说,他以前经常参加读书沙龙活动,和大家分享书中乐趣,但随着市民阅读情绪不断高涨,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加入其中。“大人与孩子的认知存在差异,阅读分享时就会产生差异。”李兴说。

  为了能够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两年前,李兴发起成立了属于孩子自己的沙龙——开心豆读书演讲沙龙,并且,每参加一期沙龙活动就可以赚取50个开心豆。“孩子们可以使用开心豆换取自己喜欢的图书,但阅读完需写一篇读后感,并以故事的形式为大家讲解书籍内容。”李兴说。

  社会力量与阅读激情的完美碰撞,为全民阅读注入一股清流。截至目前,开心豆读书演讲沙龙共举办活动99期,参与人数达数百人次。

  相聚星期三、自在书会、浚源书院……一批自发的读书组织火爆异常,威海全民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市图书馆作为我市地标性的阅读场所,近年来举办了“网络书香过大年”、“领读者清风读书会”、“周末小书屋”等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

  1月28日上午,第十九期“周末小书屋”如期在市图书馆尼山书院举行,现场多位家长带着孩子一同感受《团圆》中的“爱”。

  “爸爸,我也爱你。”一小时的读书会刚一结束,5岁的小淑佳用稚嫩地声音对爸爸说,“爸爸我也把好运硬币给你,你一定好好留着。”

  “我第一次带她过来,想用这样的形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小淑佳的爸爸说,“今天感觉还蛮好的,至少她知道了父爱,这比我们一味地灌输思想有用得多,以后有时间一定每周都带她过来多读书、读好书。”

编辑:孙晓梦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