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17年铁三赛评估结果出炉 经济效益达2.35亿

2017/12/11 10:47:14   来源:威海新闻网    

  威海市已经连续10年举办铁人三项赛,在今年赛事期间,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和上海晰维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威海铁人三项赛进行了评估。近日,评估结果出炉。结果显示,威海市铁人三项赛带来的各类效益显著超过预期,其中经济效益更是高达2.35亿元。

  经济效益较2013年增加1.35亿元

  精益求精的办赛风格、广泛深入的赛事宣传、逐年扩大的参与人群,为威海铁人三项赛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了解,2010年威海铁人三项赛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约2445.09万元,2013年赛事带来的可量化经济效益突破1亿元大关。而根据本次评估结果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威海铁人三项系列赛带来的经济效益高达2.35亿元,较2013年增加了1.35亿元。

  铁人三项系列赛对旅游业、民航业、餐饮业和酒店等服务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带动作用。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2017年威海铁人三项系列赛产出效应23517.61万元,其中,税收效应1004.74万元,就业效应802人。

  城市影响力等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十年来,从蓝天白云的优美环境,到细致入微的赛事服务,再到独具威海特色的赛道设置,每一点都让参与者流连忘返。“我们会向朋友推介威海,让更多人知道威海这座美丽又充满魅力的城市。”很多参赛者都这样表示。“威海铁三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外高手参加,我们倍感自豪。”不少威海人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本次评估结果显示,在社会效益方面,威海铁人三项赛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社会影响调查中发现,78.7%的观众非常赞同“此赛事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形象”;78.9%的观众非常同意“此赛事能提升城市影响力”;71.7%的观众非常认可“此赛事能增强居民自豪感”;73.4%的观众非常认可“此赛事能增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

  在今年的比赛中,孙家疃街道合庆社区自发组织了30余名社区居民到现场观看助威,一名社区居民自豪地表示:“家门口举办国际比赛,一定要来鼓鼓掌加加油。”

  来自徐州的叶荣启在参赛后说,威海铁三赛充满了乐趣,也充分展现了威海的特色。作为比赛中年龄最大的选手,来自烟台的薛立志表示,他已经是第94次参与类似大赛了,但始终认为威海的铁三赛道最让他充满斗志、印象深刻,威海这座城市也让他有一种归属感,“只要我的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继续来参加威海铁人三项赛。”

  赛道设置难,参与专业度高

  今年的威海铁人三项赛,被认为是赛道难度更高、更具观赏性。赛事吸引了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1328名铁人参加各个组别的角逐,更有来自巴西、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的数十名专业运动员参加世界杯赛。

  在赛事的专业化、市场化方面,评估结果显示,2017年威海铁人三项系列赛的线路和城市风貌受到了参赛选手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参赛者认可度较高。90.3%的参赛者表示“我会将威海铁人三项系列赛推荐给其他人”,89.6%的参赛者表达了“我以后还会来参加威海铁人三项系列赛”的意愿。

  世界杯赛男子优秀组冠军、来自西班牙的选手Uxio Abuin Ares在比赛结束后表示,威海的赛道很有难度,尤其是坡度和弯道,但他认为“威海铁三专业的氛围让我充满斗志。”世界杯赛中国第一名获得者姜智航则直言:“威海就是我的主场。”

  63岁的美国参赛者罗伯特也毫不掩饰对威海的喜欢,“从2010年首次参加威海铁人三项赛,我就深深热爱上了这座城市,此后威海铁三赛我从未缺席过,我也会带动越来越多朋友参与其中。”

  赛事服务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本次铁人三项赛期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国新闻、体育新闻等栏目采取了新闻、现场连线等各种形式报道了赛事,CCTV5和山东电视台还分别推出了长达20分钟和55分钟的赛事专题片,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文汇报、国际在线等媒体都对赛事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报道。持续广泛的新闻报道,增强了威海铁人三项赛品牌知名度,也进一步提升了威海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了保障赛事的顺利运行,赛事期间共设置8个医疗救护点,投入23辆救护车,调用145名医护人员、1400余警力,招募和培训1050名志愿者,抽检14个品种、104批次食品原料……赛事保障得到了大部分参与者的认可。

  评估结果上显示,有61.2%的观众认为“赛事所提供的娱乐服务是满足我需求的”,有63.3%的观众认可“旅游、购物等配套服务是满足我需求的”,部分参与者认为,在参赛包及参赛物品质量规格、自行车赛段食品补给、沿途厕所设置、井盖安全标注、志愿者工作条件、现场氛围、观众服务等方面仍需改进,赛事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记者 于娅菲)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