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威海建成区80%以上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2017/10/12 11:16:57   来源:威海网    

       到2030年,威海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道路能“喝水” 城市会“呼吸”

        今年起,我市新建公建项目全面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大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未来,海绵型建筑、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公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中。

  根据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海绵”马路

  能吸水防内涝

  面对暴雨过后的城市内涝问题,马路“看海”正成为新的“城市病”。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威海越来越多的城市道路变得能够吸水防内涝。

  前不久刚刚完工通车的统一南路(胶州路—望岛路),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道路工程采用了透水人行道面砖及基层铺装,这种设计采用透水砖、透水砂浆、透水混凝土和碎石等透水材质,降雨后,雨水会迅速渗透到地下,通过地下沟渠排出,不会形成水洼,起到了涵养水分、缓解城市排水压力的作用,并且在暴雨情况下还起到削峰的作用。

  此外,今年威海市区不少道路工程都采用了海绵型道路的设计理念,包括西城路、庙耩路、戚家夼路等改造工程等。截至目前,市区主干路包括新威路、文化路、海滨北路、锦州路、鞍山路、山大路等都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完成了改造。

  会“吸水”的建筑

  让生活更自然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在未来,威海不仅仅有会“吸水”的道路,还有会“吸水”的建筑。今年起,我市新建公建项目全面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建筑将成为城市吸水的“毛孔”。

  今年秋季开学,刚刚投入使用的福泰小学是海绵城市建设公共建筑试点项目。

  据了解,福泰小学路面铺设透水混凝土及透水地砖,雨水可迅速下渗,绿化带均为下凹式,雨量较大时,来不及下渗的雨水可流到绿化带中进行缓蓄。此外,学校还建设了400立方米的蓄水池,对雨水进行收集后,用于学校绿化。通过蓄水池、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化带、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引入,福泰小学雨水就地消纳可达75%。

  今年正在进行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也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贯穿其中,在文登区环山街道温泉小区的老旧小区改造现场,施工人员在路面硬化中运用了海绵城市的概念,为小区铺设了透水地砖,同时建设下凹式绿化带,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起到了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的作用,增大地表水渗透量的作用。

  “再遇到降雨或者降雪,就不用担心小区里会有积水了,这样生态的设计,让我们小区更加漂亮了。”温泉小区居民于进珍说。

  公园绿地变城市“蓄水池

  如今,越来越多的绿地和公园为市民提供了健身娱乐的好场所,而这些绿地和公园也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投入使用的戚家庄休闲公园在建设时就处处展现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该公园利用原有湖体本身作为蓄水空间,将周边道路及绿地内饱和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形成长期的湖面景观,蓄积水面通过自然蒸发,有效改善公园小环境。同时,蓄积雨水可通过给水系统用于绿化灌溉、路面冲洗等,实现循环利用,当收集的雨水超过湖体蓄水空间后,再通过溢流系统统一排出。

  此外,公园步道两侧与绿地衔接的地方部分设置有植草沟,用于衔接各单项节点设施、服务建筑、道路及广场,起到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并有效收集超标雨水径流,将地表径流的雨水输送至湖体内。戚家庄休闲公园内广场、道路铺装多选用透水性材料,并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对铺装基础进行处理,提高公园雨水蓄积能力。

  今年新建的世昌大道4处小游园等也将加入了透水铺装建设等海绵理念,打造渗透性强的“海绵型”休闲绿地。

  生态驳岸

  美化城市水环境

  打造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解决“水”的问题,为了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我市实施一批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统筹运用截污治污、疏浚筑堤、生态治理等手段,着力打造功能多元化的河道。

  望岛河是威海市区一条主要的城中河,为了提升城市景观、推动生态治理工作,今年,环翠区对望岛河逐步实施生态河道景观改造,河道南岸原有的破损挡墙将被更换,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生态驳岸和居民休闲健身场。

  在生态驳岸的建设中,望岛河突出了驳岸的“可渗透性”。日前记者在现场看到,根据驳岸景观功能不同,望岛河设有水生植被驳岸、生态置石驳岸、亲水平台驳岸等,同时河岸利用地形营造下沉式绿地效果,将植物与卵石合理搭配,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不仅在视觉上打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在功能上也满足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

  在生态河道的治理方面,目前威海市区竹岛河、戚家庄河、渤海河等15条城中河,以及羊亭河、张村河、柳沟河、五渚河等18条城郊河道的治理工作全部完成,打造集防洪、生态、景观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河道,形成了优美的水生态环境,为未来进一步建设海绵型河道奠定了基础。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