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季度经济数据看威海市经济发展新亮点

2017/5/1 9:32:01   来源:威海日报    

  28日,威海市经济一季度数据新鲜出炉,威海市GDP增长8.5%,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稳中有新的良好态势。

  今年以来,威海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严格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在威海市上下突出转型提升,振兴实体经济的积极作为下,一季度,威海市主要经济指标积极变化,呈现结构优化、质效提升、动能转换、趋势更稳的特点,实现了首季经济“开门红”。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突破发展服务业,做优现代特色农业。”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下,今年一季度,威海市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三大产业发展特点来看,今年一季度,农业运行基本平稳,工业增速继续回升,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其中服务业和新兴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读数

  一季度,威海市产业结构调整为2.7:46. 4:50.9,服务业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增长3.9%,其中,远洋捕捞产量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4%,增幅连续6个月环比提高。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0.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9%,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7%。其中,物流业加快发展,铁路货运量增长达99.8%,民航货邮增长20.2%;青荣城际铁路累计到发163.6万人次、增长79.8%。

  ■方向 着力抓好产业转型升级

  在一季度产业发展成绩的基础上,下一步,威海市将着力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方面,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扎实推进五大重点产业园建设,尽快确定园区核心区规划,充分利用奖补资金等政策督促各园区加快建设,组织园区参加承接“青年千人专家”“英创会”等活动,着力引进专家人才和项目入驻。推进康养产业发展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威海市将出台扶持威海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城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威海市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筹备办好威海康养产业发展研讨会,着力引进一批康养产业项目。此外,积极发展医养结合等多种服务形式。深入推进蓝区建设,突出抓好19个重大事项,培育扶持一批海洋特色园区、特色小镇发展,争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发展质效持续提高

  从发展质效看,一季度,威海市财税收入稳健增长,企业效益大幅回升,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持续走高。

  ■读数

  初步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0.1%、8.8%、9.6%,同比分别提高4个、3.8个、5.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47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4元,增长8%。

  ■方向    扶持实体经济脱难解困

  随着市场预期持续向好,下一步,威海市将着眼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扶持实体经济脱难解困、加快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进一步提高造船、轮胎、玻璃行业产能利用率。加快补齐农业、软硬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建设等领域短板。发布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联系服务企业行动,探索创新服务企业的新机制、新路径,进一步强化与企业的联系沟通,真正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困难。

  工业增速逐步回升

  一季度,威海市全力推动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工业增速逐步回升,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有着工业经济“晴雨表”之称的工业用电大幅增长,其中,制造业用电量增幅较大,拉动威海市工业用电增长10个百分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运行良好,在七大产业集群中,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增长较快,高于威海市工业增速1.7个百分点。

  ■读数

  威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4%,增幅连续6个月环比提高,增速比全省、全国分别高出0.23和0.9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34.5亿元,同比增长10.1%。威海市累计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8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列全省第3位。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3.81%。七大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0.2亿元,同比增长10.2%。重点监测的100户骨干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3.7亿元,同比增长8.3%。100户成长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2亿元,同比增长15.6%。重点推进的118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开工率达87%。

  ■方向    以创新引领工业再攀新高

  “一季度,威海市工业经济企稳向好态势明显,但人才短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新兴产业培育有待加强等问题仍需我们积极面对。”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对此,威海市将强化创新引领,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一方面,积极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开展“引智强企”活动,帮助企业培养引进人才、共建研发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开展高层次产业对接,围绕智能制造、“互联网+”等领域,组织相关企业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对接。组织开展服务军民融合企业专项行动,筹备建立威海市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为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此外,威海市还将紧盯国家、省产业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市级重点项目储备库,发挥好项目评审专家库的把关择优作用,适时推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各级专项资金扶持。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优秀企业家。因此,威海市将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威海市企业家培育计划,依托山东省企业培训基地培训企业家1000人次以上。开展科技金融服务企业行动,在威海市选择200家左右重点工业企业,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服务企业制度,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联系相结合,及时了解企业所急所需,对反映的困难问题登记造册、分类解决,帮助企业扫清障碍、快速发展。

  转型发展续动能

  重点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产业转型发展续足动能。今年以来,威海市各大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恰似春潮涌动,有序而繁忙。截至目前,威海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读数

  138项市级重点项目开工128项,开工率92.8%,各项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提高。118项重点工业项目开工率87%。

  ■方向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接下来,威海市将围绕“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紧盯重点项目建设,为“弯道超车”增创动能,跑出项目“加速度”。加快推进138项市级重点项目、118项重点工业项目、110项服务业重点项目、48项城建重点工程建设,督促各区市再储备一批产业项目,纳入市级重点项目管理。加快莱西-海阳-荣成铁路、新机场规划建设前期工作,力争年内铁路具备开工条件、新机场选址基本确定。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尽快见效,重点推介储备的43个PPP重点项目。

  内外贸转型升级加快

  今年以来,威海市牢固树立以抓项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内外资持续稳步增长。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商贸经济平稳运行、内外贸转型升级速度加快。

  ■读数

  威海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7个,到账外资20.0亿元,增长10.1%,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完成货物进出口342亿元,增长50.7%。威海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68.6亿元,同比增长10.5%。电子商务交易额455亿元,增长34.2%。

  ■方向    精准招商促产业聚集

  下一步,威海市将坚持创新引领,加强精准招商,以项目为中心加快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机制、搭平台,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加强机制建设,构建一体化招商大格局;加强活动平台、500强对接平台、区域招商平台、产业招商平台建设,提高项目引进成功率;加强融合发展,以招引项目带动全方位开放。

  树品牌、促消费,加大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消费,以五一、端午等重大节庆、传统节日为节点,组织开展品牌开仓购、餐饮名吃评选等惠民活动;积极打造消费品牌,开展山东服务名牌创建活动,建设海参、家家悦生鲜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创建省级冷链物流示范城市,建设16个项目承接平台。

  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

  再传统的行业只要与新动能加速融合都能挖出新金矿,钥匙在于新的技术、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新的动能。以迪尚集团为例,通过自主设计、生产转型和“互联网+”模式的完美融合,今年一季度订单实现34%的增长。不独迪尚集团,一季度,威海市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开展。

  ■读数

  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455亿元,增长34.2%。积极培育新兴外贸业态,跨境电商出口2.7亿元,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合计出口1.4亿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完成服务进出口35.4亿元,增长21.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开展,新登记企业户数增长16.3%。

  ■方向    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威海市的新业态新产业虽然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发展规模、竞争优势都还有待提升。下一步,威海市将推进“互联网+”融合发展,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的意见,不断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依托日本海外仓,尽快开通对日跨境电商业务。加快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积极推动中韩服务贸易合作,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取得国际通行的资质认证、争创省级服务外包名牌、引进技术研发平台、软件和设备。制定出台《威海市特色服务出口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建立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培育机制。开展“互联网+品牌”创建活动,在服装、农产品等领域打造迪尚、泰祥等一批互联网品牌。(记者 孙世超 杜晓莹)

编辑:李傲然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